健康專欄內科調理治療

季節變化鼻竇炎頻發,如何有效預防?

季節變化鼻竇炎頻發,如何有效預防?

人文中醫醫療體系 上上中醫診所 林文信醫師

小華最近常常感到頭脹頭痛,尤其是額頭和眼眶附近,早晨起來時鼻塞得厲害,還經常擤出黃鼻涕。到了晚上,他的咳嗽又特別嚴重,喉嚨乾癢,甚至有些刺痛感,讓他難以入睡。原本以為是普通感冒,但症狀持續了兩週都沒好轉。經過中西醫診斷,小華才知道自己患上了鼻竇炎

本篇文章將帶您用中西醫兩個方面了解鼻竇炎,以及如何運用中醫來調理改善


📍鼻竇炎的基本認識

鼻竇炎,也叫做鼻竇感染或鼻竇炎症,是指鼻竇內膜發炎的狀態。鼻竇是位於額頭、眼睛周圍、臉頰和鼻子深處的空洞,這些空間有助於過濾空氣、加溫和濕潤進入鼻腔的空氣,以及減輕頭部的重量。當這些空洞因細菌感染或過敏而發炎時,會導致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鼻竇黏膜炎症,嚴重者可累及鼻竇後骨質,引起周圍組織和鄰近器官的併發症。

鼻竇炎的致病菌主要為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以及嗜血桿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小孩則多了卡他莫拉菌 Moraxella catarrhalis,成人則多了厭氧菌 Anaerobes鏈球菌屬 Streptococcal species

🤧 臨床症狀有:
1. 鼻塞:鼻竇發炎導致鼻腔阻塞、呼吸困難。
2. 頭痛:額頭、眼匡、臉頰區域尤其明顯,會有壓迫感和脹痛。
3. 黃或綠色的濃稠鼻涕:代表細菌感染嚴重,致使鼻腔分泌物變濃變色。
4. 咳嗽、喉嚨痛或乾癢:鼻涕倒流進入喉嚨,引發持續咳嗽,進而導致喉嚨痛、乾癢,嚴重者可能導致扁桃腺發炎。
5. 發燒以及倦怠感:急性鼻竇炎嚴重時期,患者會有輕微至中度發燒,伴隨疲倦感。

📍如何分辨急慢性鼻竇炎?

🔥 急性鼻竇炎: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也可能因細菌感染、過敏或刺激物導致。症狀通常持續不到4週,常見的包括:

主要症狀(至少2項)
1. 鼻塞或流鼻水(可為透明、黃綠色黏液)
2. 面部疼痛或壓迫感(通常在額頭、眼睛周圍或鼻翼兩側,彎腰時加重)
3. 嗅覺減退或喪失
4. 咳嗽(通常在晚上或清晨加重)

其他常見症狀
• 頭痛(特別是前額或眼周)
• 發燒(細菌感染時較常見)
• 牙痛(特別是上排牙齒)
• 耳悶、耳鳴
• 喉嚨不適或痰多

嚴重或併發症症狀(需立即就醫)
• 眼周腫脹、視力模糊(可能是眼窩感染)
• 高燒超過39°C
• 嚴重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模糊

如何分辨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
病毒性鼻竇炎(90%以上):症狀約7-10天內改善,不需要抗生素。
• 細菌性鼻竇炎(約2-10%):症狀超過10天仍未改善,或先改善後又惡化,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

🤧 慢性鼻竇炎:當鼻竇炎症狀持續超過12週且治療無效時,將演變成慢性鼻竇炎。這類型鼻竇炎通常與過敏、鼻中隔偏曲或其他解剖異常有關。


📍 鼻竇炎在中西醫的治療方法

(一)中醫對鼻竇炎的調理觀點與治療方向

👃 鼻竇炎在中醫的說法,為「鼻淵」。淵即淵深之意,形容鼻流濁涕,如泉下滲,量多不止;眉間或顴部有叩壓痛。中醫認為,鼻竇炎的發病病機分別有實證和虛證兩種,實證為肺經風熱膽府鬱熱脾胃濕熱,虛證則有肺氣虛寒脾氣虛弱兩類。實證多為眉間或顴部叩壓痛明顯、鼻甲嚴重紅腫,中鼻道及嗅溝分泌物黏稠的現象。

治療方向:
(1)肺經風熱蒼耳子散加上黃芩、菊花、連翹、葛根來疏風清熱,芳香通竅。
(2)膽府鬱熱:多是急性鼻竇炎症狀,伴隨有口苦耳鳴、睡眠不順、夢多的情況。多用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來清泄膽熱,濕通竅。
(3)脾胃濕熱:除了急性鼻竇炎症狀,還有小便過黃、疲憊以及肚子消化不良時,可採用黃芩滑石湯、四苓散、甘露消毒飲來清脾泄熱,利濕怯濁。
(4)脾氣虛弱:輕微的鼻竇炎症況時,伴隨沒有食慾、疲憊、容易拉肚子時,可用參苓白朮散加上北耆、澤瀉,鼻塞嚴重者可加上白芷、辛夷來芳香通竅。

針灸與拔罐對於鼻竇炎的調理:
1.針灸治療鼻竇炎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的經絡和穴位,疏通氣血、祛風散寒,幫助減輕鼻塞、頭痛等症狀。患者在家也可以自行動手按壓穴道協助減輕不適感唷!

常用穴道:
(1)迎香(鼻翼兩側):疏通鼻竅,改善鼻塞。
(2)印堂(兩眉之間):緩解頭痛和鼻竇壓迫感。
(3)鼻通(鼻根旁):減輕鼻腔腫脹和炎症。
(4)合谷(手背虎口處):常用的鎮靜止痛穴。
(5)風池(後頸部髮際處):祛風散寒,緩解頭痛、頸部緊繃和鼻竇不適。
(6)足三里(小腿部位):常用萬用穴,協助調理脾胃,改善消化。

2.拔罐治療鼻竇炎
拔罐透過負壓刺激穴位,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排濕祛寒,對某些類型的鼻竇炎有輔助療效。

常用拔罐部位:
(1)肺俞穴(背部兩側肩胛骨內側):調理肺經,改善呼吸系統功能。
(2)大椎穴(頸部後方):祛風散寒,減輕感冒引起的鼻炎或鼻竇炎症狀。
(3)風門穴(背部上方):疏風解表,促進鼻腔黏膜排毒。

(二)西醫對鼻竇炎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基本上會搭配抗生素去治療,並且用化痰藥協助排除頑強的濃痰、鼻涕,以止痛藥減輕鼻竇發炎帶來的頭痛及其他疼痛感。

主要療法
抗生素Amoxicillin 、 Cefdinir 、Azithromycin、Levofloxacin…
化痰藥AcetylcysteineActein (愛克痰發泡錠/Encore)、Ambroxol(沐舒痰錠 / Mucosolvan)
止痛藥Acetaminophen(我們常見的普拿疼)、NSAIDS藥物
*輔助性療法(1) 抗組織胺 (2) Saline:鼻噴劑 (3) 鼻竇相關手術

📍 鼻竇炎患者的日常護理:

1.飲食調整:清淡而有針對性
(1)適宜的食物
– 滋陰潤燥的食物:梨、百合、銀耳,幫助改善鼻乾和喉部不適。
– 清熱解毒的食物:綠豆、苦瓜、黃瓜,有助於清熱降火,緩解濕熱型鼻竇炎症狀。
– 促進免疫的食物:富含維生素C的橙子、檸檬、奇異果,以及富含抗氧化劑的藍莓、紅石榴等,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 健脾化濕的食物:薏米、茯苓、山藥,改善脾胃功能,減少濕氣上犯鼻竅。

(2)避免的食物
–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等,可能刺激鼻腔,導致症狀加重。
油膩重口味食物:過多的高脂肪食物會增加濕熱,加重病情。
– 過冷或過熱食物:過冷的飲食會引發鼻腔黏膜的刺激,過熱則可能加重發炎反應。
– 過敏源食品:如牛奶、海鮮等,對過敏性鼻竇炎患者尤為重要,應注意避免。

2. 鼻腔護理:保持通暢和清潔
(1)每日沖洗鼻腔:使用市售的洗鼻器搭配去碘的洗鼻鹽調理成生理鹽水或使用中藥湯劑(如辛夷、蒼耳子煮水)沖洗鼻腔,有助於清除鼻腔分泌物和減少炎症。

(2)避免頻繁擤鼻:過於用力擤鼻可能導致鼻腔壓力增加,加重炎症或引發其他鼻竇損傷。

3. 生活習慣:避免誘因,強化免疫
(1)營造適合的環境
– 戴口罩保護鼻腔:遠離灰塵、花粉、煙霧等過敏源和污染環境。
– 保持空氣清新:室內多使用空氣淨化器過濾過敏源,經常通風但避免花粉或污染天氣開窗。
– 控制室內濕度與溫度:應維持在40~60%,過於潮濕容易滋生黴菌,過於乾燥會刺激鼻腔粘膜。溫度為攝氏20-25度,過冷或過冬天熱都會刺激鼻腔粘膜誘發鼻竇炎。
– 維持臥室清潔:定期清理床上用品和地板,使用防過敏床墊與枕頭,保持臥室無灰塵、無雜物。

(2)適度運動
– 每天進行適量有氧運動:如散步、瑜伽等,增強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和鼻竅的排泄功能。
– 運動後避免受涼:特別注意頭面部保暖。

(3)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 保證每天7-8小時的睡眠:,促進身體修復,提升免疫力。
– 可在睡前用熱毛巾敷鼻:幫助鼻竇通氣並緩解頭痛。

(4)情緒管理,減少壓力
情志失調,疲勞加劇,可能加重鼻竇炎的症狀。練習放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安排適當時間休息,有助於減少壓力。

4. 定期檢查:防止疾病反覆
每年定期進行鼻腔和鼻竇的檢查,特別是慢性鼻竇炎患者。
如果症狀反覆或加重,及時就醫,接受專業治療並調整護理方案。


📍結語

鼻竇炎雖然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疾病,但只要及時了解其病因、症狀及治療方式,並結合日常護理和環境調整,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復發的可能性。中醫的整體調理西醫的針對性治療相輔相成,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

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的心態是管理鼻竇炎的重要基礎。只要用心關注身體信號,選擇適合的療法。

鼻竇炎並不可怕。我們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擺脫鼻竇炎的困擾,重拾輕鬆呼吸的自在生活

專欄文章醫師介紹

林文信

學經歷


  • 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
  • 中醫師全聯會理事
  • 人文中醫醫療體系總院長
  • 新豐上上中醫診所院長
  • 前清泉醫院中醫師
  • 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
  • 前秀傳綜合醫院中醫師

主治項目


  • 中醫內科:過敏性鼻炎、氣喘、鼻竇炎、眼睛疾病、視覺障礙、頭痛、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睡眠問題、胃腸疾病、食慾不振、心悸、脂肪肝、代謝症侯群、免疫功能調節、自律神經失調、自體免疫疾病、記憶力減退、腦中風。
  • 中醫婦科:內分泌失調、泌尿道感染、白帶分泌物異常、多囊性卵巢、月經異常、經前症侯群、月經相關疾病、產後月子調理、更年期症侯群、男/女性功能障礙。
  • 中醫兒科:小兒轉骨、尿床、性早熟、考試症侯群、小兒過敏性鼻炎、過敏體質調理、遺尿、發育遲緩。
  • 中醫皮膚科:異位性皮膚、帶狀皰疹、蕁麻疹、接觸性皮膚、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青春痘、汗皰疹。
  • 中醫針傷科:運動傷害、網球肘、媽媽手、腕隧道症侯群、退化性關節炎、五十肩、板機指、足底筋膜炎、手腳麻痺、椎間盤突出、頸椎疾病、腰背痛、坐骨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中風後遺症、中風復健、電針、姿勢校正、帶狀皰疹後遺症、骨刺復位復健。
  • 雷射針灸
  • 減重療程
  • 不孕療程

林文信醫師 門診時刻表


門診表2025/03/01 起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