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慧,32歲上班族,自大學時期就有經痛困擾,每次月經來前兩天都會出現腹部絞痛、乳房脹痛及情緒不穩,常常需要請假休息。近年來經痛加劇,即便服用止痛藥效果也有限。婦產科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屬於原發性痛經。
👨⚕️人文中醫醫療體系的「林文信中醫師」診斷為肝氣鬱結夾血虛,以中藥調肝理氣、養血止痛,搭配針灸調理,✨經過三個月調養,月經前症狀明顯減輕,疼痛程度由原本8分降為3分,幾乎不再需要吃止痛藥,睡眠及情緒狀況也獲得明顯改善。
🌸 什麼是經痛?經痛可以分為哪些不同類型呢?
😖 經痛是指女性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後出現的週期性下腹疼痛,有時可能會延伸至腰背部,並伴隨頭暈、噁心、腹瀉、情緒起伏等症狀。
根據統計,約有50%女性在青春期或成年階段,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經痛,甚至影響學業、工作與日常生活。
💡 經痛可分為兩大類:
💭 原發性經痛
無明確器質性病變,多發於青春期少女。隨著年齡增長或生產後常可自然改善。
主因可能為:前列腺素分泌過多,導致子宮過度收縮與缺血缺氧,引發疼痛。
💭 續發性經痛
與子宮、卵巢等婦科疾病相關,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卵巢囊腫、骨盆腔發炎等。
建議由婦產科醫師進行檢查,確認病因後再搭配中醫調理。

🌿 中醫怎麼看經痛?
☯️ 中醫將經痛歸類於「經行腹痛」,認為是氣血運行失常、經脈不通所致。
治療原則依「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兩大方向,透過調氣、活血、補虛、溫經來達到止痛、調經目的。
💡 常見證型與治療方向:
🩸 氣滯血瘀型
症狀:小腹脹痛、刺痛,經血黯、有血塊,伴乳房脹、情緒易怒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少腹逐瘀湯
😷 氣血虛弱型
症狀:月經量少、色淡,小腹隱痛、疲倦頭暈、心悸、面色蒼白
治法:補氣養血、調經止痛
常用方:當歸補血湯、八珍湯、人參養榮湯
❄️ 寒凝胞宮型
症狀:小腹冷痛、喜熱敷、經血量少、有血塊,四肢冰冷、頻尿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常用方:溫經湯、當歸四逆湯

🎯 針灸與穴位按摩輔助療法
針灸與艾灸可搭配藥物進行雙重調理,緩解疼痛、改善體質。
常用穴位:
– 三陰交:內踝上四橫指(調經要穴)
– 氣海/關元:肚臍下兩指/四指處(補氣養血)
– 太衝、血海、陰陵泉、子宮穴:疏肝解鬱、通經止痛
🙋♂️可配合暖臍包(含中藥成分)熱敷肚臍部,提升腹部循環、緩解痙攣。
🛀 痛經的日常調養與保健
👨⚕️ 生活起居建議:
– 保持清潔,避免感染(經期避免泡澡、游泳、性生活)
– 維持穩定作息,避免熬夜
– 適度運動有助於氣血流通,但經期不宜劇烈運動
– 保暖:避免吹風受寒,可用熱敷(如暖宮貼或熱水袋)
– 戒菸、減少咖啡因與壓力刺激
🥦 飲食原則:
– 多吃溫熱食物(如紅棗、桂圓、薑)
– 避免生冷寒涼(如冰品、生菜沙拉)
– 清淡飲食,少油膩辛辣

🍵 痛經食療推薦
🍵 薑母紅糖茶
老薑5片+紅糖適量,熬煮熱飲,可驅寒止痛。
🌹 玫瑰花茶
玫瑰花3錢+冰糖沖泡,有助舒緩經前情緒不穩與疼痛。
🫚 乾薑黑豆大棗湯
乾薑、黑豆、大棗與紅糖熬煮,溫經養血、改善腰痠經痛。
💡 疼痛不是常態,調理才是關鍵!
👩 經痛雖常見,但不應被視為「正常現象」而忽視。無論是氣血不調或婦科病變,透過中醫的辨證施治,搭配日常調養與正確生活習慣,多數女性都能明顯改善疼痛,提升生活品質與生育健康。
專欄文章醫師介紹

學經歷
- 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
- 中醫師全聯會理事
- 人文中醫醫療體系總院長
- 新豐上上中醫診所院長
- 前清泉醫院中醫師
- 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
- 前秀傳綜合醫院中醫師
主治項目
- 中醫內科:過敏性鼻炎、氣喘、鼻竇炎、眼睛疾病、視覺障礙、頭痛、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睡眠問題、胃腸疾病、食慾不振、心悸、脂肪肝、代謝症侯群、免疫功能調節、自律神經失調、自體免疫疾病、記憶力減退、腦中風。
- 中醫婦科:內分泌失調、泌尿道感染、白帶分泌物異常、多囊性卵巢、月經異常、經前症侯群、月經相關疾病、產後月子調理、更年期症侯群、男/女性功能障礙。
- 中醫兒科:小兒轉骨、尿床、性早熟、考試症侯群、小兒過敏性鼻炎、過敏體質調理、遺尿、發育遲緩。
- 中醫皮膚科:異位性皮膚、帶狀皰疹、蕁麻疹、接觸性皮膚、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青春痘、汗皰疹。
- 中醫針傷科:運動傷害、網球肘、媽媽手、腕隧道症侯群、退化性關節炎、五十肩、板機指、足底筋膜炎、手腳麻痺、椎間盤突出、頸椎疾病、腰背痛、坐骨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中風後遺症、中風復健、電針、姿勢校正、帶狀皰疹後遺症、骨刺復位復健。
- 雷射針灸
- 減重療程
- 不孕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