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現代生活節奏快速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臉上常年掛著「熊貓眼」🐼,即使睡了一整晚,也難以消除的黑眼圈不只影響外貌,更可能透露出身體內在的失衡。黑眼圈,這個看似表淺的問題,在中醫眼中卻是身體氣血運行不暢、五臟失調的外在表現‼️
🥼 在人文中醫醫療體系中,我們強調身心整合與個體差異,透過望聞問切、整體觀察,找出每位患者專屬的體質與病因。今天林文信醫師將從中醫的角度剖析黑眼圈的成因與調理之道,讓我們從「黑眼圈」這個小徵兆中,看見身體給我們的提醒,並學會如何用中醫的智慧,調養內在,恢復神采。
一、黑眼圈的成因
💤 睡眠不足
黑眼圈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長期熬夜或睡眠不足。當我們熬夜時,眼眶周圍的色素沉積增加,這就是所謂的黑眼圈。從中醫角度來看,黑眼圈實際上是一種色素沉澱現象,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
🍨 不當飲食
現代人愛吃冷食,尤其是冰冷的食物。這些食物會使體內的血管、肌肉和神經產生收縮,影響代謝,結果廢物積累在眼部周圍,形成黑眼圈。
😮💨 過度勞累或性生活不節制
中醫的《金匱要略》中提到,過度疲勞或性生活過度會導致「目四眥黑」,即眼角周圍出現黑眼圈。這是因為過度消耗氣血,影響到眼部的血液循環。
🤧 過敏體質
現代醫學也發現,黑眼圈可能與過敏有關,這反映出人體內部的過敏反應,可能會引起眼周皮膚的色素沉澱。

二、黑眼圈的治療與養生
✅ 改善睡眠質量
若黑眼圈是因為熬夜引起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調整睡眠時間。確保每晚都能獲得充足且高質量的睡眠,避免超過晚上11點的晚睡。
✅ 調理肝血
在中醫中,肝主疏泄,對眼部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如果肝血不足,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形成黑眼圈。因此,通過調理肝血來改善眼部血液流動是治療黑眼圈的有效方法。常見的藥物如丹參、荊芥,這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色素沉澱。
✅ 健脾養氣
眼睛周圍的組織與脾胃系統有關,因此,健脾養氣也能有效改善黑眼圈。可以選擇黨參、薏仁、山藥等健脾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促進體內氣血流通,改善眼部周圍的色素沉澱。
✅ 外用美白方
若配合外用治療,可以使用一些中藥美白方。常見的藥物如藁本、白芷和天門冬,這些藥物具有良好的美白效果,能幫助淡化黑眼圈。使用時,可以將藥物與苦茶油混合,輕輕塗抹在眼周,幫助減少黑眼圈的色素沉澱。

三、按摩5大穴道,改善血循淡化黑眼圈
透過穴道按摩,活絡眼周氣血、緩解疲勞,讓雙眼恢復神采。
建議每天用指關節輕柔順時針按壓以下穴道,每次5圈,重覆10~15次:
✅ 四白穴:瞳孔正下方約一指寬,促進氣血流通、淡化黑眼圈
✅ 晴明穴:內眼角與鼻樑交接處,幫助通鼻氣、改善血流
✅ 攢竹穴:位於眉頭,有助舒緩壓力、促進循環
✅ 魚腰穴:眉毛中點,能緩解眼部緊繃與疲勞
✅ 印堂穴:兩眉間中央,有助安神明目
堅持每天按摩,不僅能改善黑眼圈,還能讓雙眼更有神、氣色更紅潤!

三、結語
🤔🤔 黑眼圈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睡眠不足、飲食不當、過度勞累等。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黑眼圈反映了體內氣血的不暢,通過改善睡眠、調理肝血、健脾養氣等方式,可以有效減輕黑眼圈的症狀。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和食用過多冰冷食物,是預防黑眼圈的重要措施。
專欄文章醫師介紹

學經歷
- 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
- 中醫師全聯會理事
- 人文中醫醫療體系總院長
- 新豐上上中醫診所院長
- 前清泉醫院中醫師
- 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
- 前秀傳綜合醫院中醫師
主治項目
- 中醫內科:過敏性鼻炎、氣喘、鼻竇炎、眼睛疾病、視覺障礙、頭痛、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睡眠問題、胃腸疾病、食慾不振、心悸、脂肪肝、代謝症侯群、免疫功能調節、自律神經失調、自體免疫疾病、記憶力減退、腦中風。
- 中醫婦科:內分泌失調、泌尿道感染、白帶分泌物異常、多囊性卵巢、月經異常、經前症侯群、月經相關疾病、產後月子調理、更年期症侯群、男/女性功能障礙。
- 中醫兒科:小兒轉骨、尿床、性早熟、考試症侯群、小兒過敏性鼻炎、過敏體質調理、遺尿、發育遲緩。
- 中醫皮膚科:異位性皮膚、帶狀皰疹、蕁麻疹、接觸性皮膚、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青春痘、汗皰疹。
- 中醫針傷科:運動傷害、網球肘、媽媽手、腕隧道症侯群、退化性關節炎、五十肩、板機指、足底筋膜炎、手腳麻痺、椎間盤突出、頸椎疾病、腰背痛、坐骨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中風後遺症、中風復健、電針、姿勢校正、帶狀皰疹後遺症、骨刺復位復健。
- 雷射針灸
- 減重療程
- 不孕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