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在現今社會是很普遍的問題,也是各科門診病人常有的主訴,其中主要原因是許多疾病常伴隨失眠。偶爾失眠一次,對身體並無太大損害,但如果長期失眠,對身心健康就危害很大,可能增加日後罹患情感性疾病如憂鬱症、心肺系統疾病、疼痛相關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甚至導致免疫功能異常的可能。
失眠的定義
「失眠」的定義是即使有適當的環境和機會得到睡眠,仍入睡困難、難以持續睡眠以及提早醒來,或在隔天清晨一覺醒來時,對睡眠沒有飽足感或重獲精力的感覺。上述狀況,若一週裡面有三天且持續一個月以上,即稱為慢性失眠。
吳宜秦醫師指出,慢性失眠患者大多屬於「續發性失眠」,主要是由一些精神障礙、身體疾病、藥物、飲酒等因素造成,而其他無特殊因素所造成的失眠,則屬「原發性失眠」。故治療失眠同時必須考慮其他疾病,『找出病因』才是最重要的。
失眠,中醫稱為“不寐”,其主要病位在心、腦,與腎、肝、膽、脾、胃等臟腑相關。中醫古典《難經》中說:「人之安睡,神歸心,魂歸肝,魄歸肺,意歸脾,志藏腎,五臟各安其位而寢。」簡而言之,五臟是睡眠的生理基礎,任何一個出了問題,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失眠治療需從根本著手,針對多重病因綜合調理
換成現代醫學的說法,治療失眠必須同時考慮其他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導致的睡前鼻塞作嚏、夜尿導致的睡眠中斷、更年期症候導致的燥熱盜汗難眠、消化性潰瘍患者夜半發作影響自律神經而致失眠、肺部、心臟疾病而致的躺時咳嗽、喘作難眠、腰痠背痛影響睡眠……等等,都是治療失眠時,需要一起處理的問題,而非一昧的使用安眠藥或其他鎮靜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治『標』不治『本』。
舉例來說,感冒傷風也能導致人睡不好覺。發熱、咳嗽或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等的人,感受外邪後,人體虛弱、容易煩躁,晚上也睡不好,這多因肺有外邪所致。及時治療原發病,才是解決之道。體虛之人,感冒常久久不癒,連睡覺都成了一件困難的事,這類傷風失眠的典型伴隨症狀是出汗,臨床上使用桂枝湯,便有不錯的療效。
另外,現代人由於暴飲暴食、飲食沒有規律或者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胃氣受損,也會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胃不和則臥不安」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里的一句話,書中出了一個方子「半夏秫米湯」,療效迅速「覆杯及瞑」,也就是喝完藥放下杯子就想睡了,這便是『找出病因、對證下藥』的效果。臨床上,對於此類腸胃不和引起的失眠,給予調理腸胃的中藥,效果都相當不錯,也有患者僅依賴針灸『胃經』的穴位便換來一夜好眠;不喜歡吃藥、針灸的患者,也可以從食療取效,現值夏日,冰品、生冷瓜果引起的腸胃濕重、睡眠不安,也許一杯薑湯就能解決。

長期失眠,五臟陰陽失調,若患者體質壯實,便容易出現所謂『上火』的症狀,如急躁易怒、頭痛目脹、心煩口苦、便秘等等;若放任不管,日久損耗太過,患者便會因年齡、性別、體質的不同,陰陽偏損,而往『陰虛』-出現心悸健忘、頭暈耳鳴、口乾舌燥、腰痠腿軟等症;或往『陽虛』發展-出現呼吸少氣、體倦神疲、食少便溏、面色少華等症,整日都覺得很疲倦,甚則白日欲補眠都無法入睡的情形,應及早治療。

一般而言,中醫藥效果最好的是無服用抑制型藥物,或是服西藥時間不長、較無藥物依賴的患者,最能快速改善睡眠品質並有效協助患者將西藥減量,甚至達到不用藥物的階段。若是已經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患者,同時配合中藥服用,仍可逐漸減少助眠類藥物的使用量。應注意的是,雖然現行的助眠藥、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有其副作用,不建議長期使用,但仍不宜再無醫師診斷下自行冒然停藥,否則可能會導致停藥後的反彈性失眠及戒斷症狀。
專欄文章醫師介紹

學經歷
- 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
- 竹北人文中醫診所院長
- 中醫醫藥大學中醫部醫師
-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 順天堂中醫醫師
- 全真中醫醫師
主治項目
- 中醫內科:過敏性鼻炎、氣喘咳嗽、眼睛疾病、口瘡、頭痛、眩暈、三高疾病、睡眠障礙、慢性疲勞、胸悶心悸、便秘腹瀉、胃食道逆流、慢性肝炎、腎臟疾病、痛風代謝症侯群、痔瘡、自律神經失調、風濕免疫疾病、乾燥症。
- 中醫婦科:月經異常、經前及經期症候群、異常出血、不孕調理、更年期障礙、泌尿道感染、白帶分泌物異常。
- 中醫兒科:小兒轉骨、性早熟、過敏體質調理、胃腸調理、妥瑞氏症。
- 中醫皮膚科:異位性皮膚炎、濕疹、蕁麻疹、汗皰疹、青春痘、落髮。
- 中醫針傷科:網球肘、媽媽手、落枕、五十肩、筋骨酸痛、扭挫傷、頸椎疾病、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腱鞘囊腫、顏面神經麻痺、中風復健。
- 雷射針灸:假性近視、兒童近視、飛蚊症、乾眼症、視網膜病變、眼睛疲勞、鼻過敏、睡眠障礙、小兒生長發育轉骨、小兒集中力不足。
- 減重療程:特製減重中藥帖/方劑、穴位埋線、雷射減脂。
- 不孕療程:丹田炙。